债券

博时基金张磊谈债券ETF全图谱下的投资新思路:构建投资组合

2025年10月19日 | 查看: 37904

  财联社10月19日讯(记者周晓雅)随着股市步入调整期,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,如何捕捉阶段性行情的投资机会,成市场焦点。

  10月18日,在财联社与博时基金携手举办券商自营同业会上,多位与会嘉宾围绕着“ETF深耕,配置致胜,让ETF成为投资加分项”的主题进行探讨。博时基金固收二部基金经理张磊在《债券ETF——新工具新机遇》的主题分享中提到,股债跷跷板效应下,债券ETF能更好捕捉债市波动的投资机会。

  股债对基本面脱敏是他看到的年内市场新特点。从资金面上,他提及,居民存款流向非银的趋势明显,进而股债跷板效应更显著。展望后市,他判断,“强预期、弱现实”的阶段下,目前债市的调整比此前更友好,政策预期冲击和权益上涨斜率比2024年9月偏缓但更加持久。

博时基金张磊谈债券ETF全图谱下的投资新思路:构建投资组合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工业缓、投资弱、消费淡

  目前来看,短端利率与基本面相关度最高。就业压力依然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有较大的影响,经济基本面决定了短端利率维持在低位。

  张磊提到,第三方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10日,全国房价近一年下跌8.4%;另外,居民购房意愿刷新历史新低,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,7月居民购房意愿再降0.2%(至15%)。政策端来看,此前广州和中国香港的经验不难看出,取消限购难以推动房价止跌回稳。

  “这是因为地产的政策地位让位于消费,在拥抱制造业的大势下,地产政策核心是‘防风险’而非‘救经济’。”此外,他分析,居民杠杆在高位,收入预期弱,通过“放松限购”的方式刺激地产需求的效果也在下降。由此,可以较确定的是,目前政策较难带来房市的直接回暖。

  至于基建领域,张磊持较保留的态度,认为需要观察在9月基建开工旺季实物工作量数据能否企稳回升。此前,实物工作量高频数据已连续两个月走弱,基建水泥直供量、螺纹钢表观消费量和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均持续下滑。

  “出口增速已经维持多年超预期,年内后续时间,预计在出口新动能支撑以及进口修复偏缓的背景下,贸易顺差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,成为GDP增长的重要推动之一。”但他也提到,出口出现更超预期的表现,从而实现对宏观经济整体拉动的可能性较小。

  消费端来看,张磊认为,在没有房价上涨、收入预期改善的前提下,消费向上修复的空间有限。

  反映在数据上,工业缓、投资弱、消费淡成为8月经济数据的特点。一是制造业投资作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平衡点,其在7-8月的负增长亟需破局;二是“以旧换新”政策效应衰减信号进一步显现;三是8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的上升,青年人失业压力显现。

  股债对基本面脱敏

  值得留意的是,股债对基本面的共鸣,是年内市场的新特点。“目前无论股债,都已对宏观数据小幅变化脱敏。需要看到非线性的宏观变化,市场才会有反应。”张磊表示。

  这是由于对中长期的宏观经济分歧不太大,小幅的数据波动并不会改变中长期的经济预期,因此对市场影响很小;只有超过一定阈值的大幅宏观波动或者宏观事件性冲击,才会触发政府政策刺激,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。

  对于目前政策,张磊分析,当前政策主要是应对尾部风险,只有大幅的经济波动,才可能触发政府政策的干预,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。因此,在经济数据温和波动的时期,流动性对资本市场的影响,要远高于经济基本面。

  今年以来,“反内卷”一度成为市场的投资热点。但张磊强调,不同于2015年的“供给侧改革”,2025年的“反内卷”是基于中美、中欧博弈背景,核心是摘掉“倾销”帽子,核心产业是汽车行业。

  “对于整体的‘反内卷’政策,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应该有所定价,但不应是很大的定价。”他提到,随着政策端的纠偏,大宗商品交易过热情绪也在降温。

  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

  股债跷跷板则是今年市场的主要矛盾。弱美元所推动的全球流动性宽松特征显著,进而全球风险偏好的共振上行,权益市场大幅反弹,A股市场亦是如此。

  “受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影响,居民存款流向非银的趋势明显,反映为非银存款的快速增长。”在张磊看来,由于非银产品相较于银行存款投资范围更广泛、灵活性更强,也更关注投资收益,因此基于大类资产配置的诉求和居民“追涨杀跌”的投资心理,更容易造成股债跷板效应。

  对于债市的基本面,他以“强预期、弱现实”对当下阶段进行总结,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限或在1.8%~1.9%。

  “目前债市环境比2022年和2025年一季度两个调整接近30bp更加友好,但政策预期冲击和权益上涨斜率比2024年9月偏缓且更加持久。可参考调整的级别或是15-25bp,从7月1.64%的低点开始算起,对应后续的调整高峰或在1.8%~1.9%。”他解释。

  债券ETF更好捕捉债市波动机会

  在这样阶段下,如何捕捉债市的投资机会,张磊认为,ETF能提供更好地捕捉波动的机会。投资者利用债券ETF进行投资,具备交易便利、持仓清晰、低费率、部分产品可质押等优势。

  2024年以来,债券ETF整体规模增长明显提速。截至2025年8月末,债券型ETF(含可转债)规模为5643亿元,较去年底大幅提升。我国债券ETF数量已达39只,其中利率债16只(国债7只、政金债5只,地方债4只),信用债21只,转债2只,整体规模较2023年末增长6倍。

  “目前债券ETF占指数债基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,未来依旧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。”张磊认为,2022年跨市场债券ETF落地以及2024年资本新规的正式实施,都成为债券ETF发展的助力,同时,在当前较低的利率中枢水平下,超额收益获取难度提升,以及每年15-20bp的成本优势都使得债券ETF成为工具化投资配置的较好选择。

  作为债券ETF的头部管理人,博时基金目前旗下已有30年国债ETF、信用债ETF、科创债ETF、可转债ETF、国开ETF等五大债券ETF旗舰产品。

  ETF投资三步走

  就ETF的投资思路,张磊建议,首先是选择一个好的Beta,ETF本质上代表着一类资产,结合宏观环境对大类资产判断,确定投资方向和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则是关键,再以此进而选择不同类型ETF资产占比,构建投资组合。

  其次是Alpha筛选。“即使是同类型的产品,跟踪指数的差异,也会导致业绩表现存在差异。另外,不同ETF产品对于成分券占比、估值方式、跟踪误差的范围都会对组合运作产生影响。”他还提到,投资者可以从PCF清单构成、现金差额的数量,来分析ETF产品的组合结构。

  最后落实到交易执行层面,他表示,可以关注不同的交易策略或套利策略,比如利差交易、网格策略、申赎套利、期现套利等。

  根据不同债券ETF的波动性差异,张磊介绍,可以通过前述博时基金旗下债券ETF构建的投资组合。一是波动性较弱的博时基金国开ETF可以起场内现金管理工具的作用;二是信用债ETF博时、科创债ETF博时因波动性稍强可以成为底仓的配置;三是30年国债ETF博时的波动性比前三只产品更强,这也意味着弹性较强;四是属于混合资产的可转债ETF具备攻守兼备的特点。

  “与大家的直观感受相近,在债牛行情中,久期较长的aaa级科创债往往表现更好,结合回撤来看,科创债ETF可以给予较高的配置比例。”他提到,综合性纯债组合中,可以配置约80%信用底仓,即信用债ETF博时和科创债ETF博时,剩余20-60%作为配置或低频交易仓,买入30年国债ETF博时。 若是固收+组合,也可以通过信用债ETF、科创债ETF、30年国债ETF构成八成左右的债券仓位,剩余20%为转债仓位,配置可转债ETF。

  对于交易策略,以利差交易为例,他提到,信用利差是信用债收益率和利率债收益率的差值。由于债券市场存在类属资产轮动规律,流动性好的活跃券收益率下行幅度大于非活跃券,品种利差被动走阔;当活跃券利率下行至阻力位时,非活跃券收益率下行幅度大于活跃券,品种利差收窄。

  “应用到策略上,当利率债收益率下行,信用债行情尚未启动时,可买入信用债ETF,交易利差收窄行情。”他表示,从季节性来说,通常每年二季度、三季度中上旬信用利差呈现压缩趋势。

  申赎套利也能够捕捉较稳定的获利。具体来看,根据篮子计算出现券实时涨跌幅(即IOPV),对比ETF的场内涨跌幅。当产生折价时(即ETF的价格大幅低于IOPV),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以低于IOPV的价格买进ETF份额,并在一级市场赎回ETF份额、获得一篮子债券,再于二级市场中卖掉债券,从而获得价差收益,反之亦然。

  “以上交易过程可以实现‘变相T+0’交易,投资者可以非常高效地重复以上过程,一直到ETF折价幅度收敛、套利的获利空间消失。”张磊表示。

(文章来源:财联社)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