债券

新财观丨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全面展开 国内信用债市场迎来新机遇

2024年02月07日 | 查看: 78847

  新华财经北京2月7日电 2023年7月24日,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“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,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。”此后,全国各地利用特殊再融资债券等工具,全面展开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,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。融资成本迅速下行,总体规模得到控制,同时也给国内信用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
新财观丨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全面展开 国内信用债市场迎来新机遇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以城投债券为代表的地方债务问题,自开展化债工作以来,成本不断收敛,有逼近利率债的趋势。据统计,2023年7月,国内城投债发行的加权票面利率为4.2965%,2023年12月,相关利率已经下行至3.7118%,而进入2024年1月,则进一步下行至3.1992%。在此过程中,城投融资主体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,尤其是弱区域城投。

  弱区域城投主体发行债券,从发行难度大、发行成本高、发行期限短,迅速向发行难度下降、发成本不断下行、发行期限逐步加长的趋势发展,部分发行主体甚至出现了被市场热捧的态势。

  以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。化债之前,一方面,融资成本很高,大量债券成本达到 7%以上,包括期限不足一年的短期债券,另一方面,期限普遍较短,即便名义为2年的债券,也是以1+1年的期限结构为主。化债以后,发行人持续受到市场热捧,成本下行幅度非常明显,进入2024年1月以后则更为明显,发行利率普遍落到4%以内,而期限1年以内的债券则普遍不到3%,同时新发行的债券,期限明显拉长,主要为2-3年。

  从城投债券规模来看,虽然市场对于城投的认定标准有所差异,但是总体趋势大体一致。数据显示,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和2023年年末,城投债规模分别为6.31万亿元、8.15万亿元、10.06万亿元、10.89万亿元和11.77万亿元,总体规模上行放缓趋势非常明显。而从月末数据来看,自2023年9月末,达到11.93万亿元的高峰后,城投债总体规模已经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下行,降到目前的11.77万亿元。

  总体来看,化债背景下,作为地方债务代表的城投债,其“降成本、控规模”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实现。与此同时,城投债化债效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
 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,国内信用债市场形成以国企为主体、城投为主线的态势,而城投作为特殊的一类发行群体,很大程度上,依托地方政府隐性信用作支撑,在支持地方经济、民生发展的同时,也带来了当前的债务问题。

  目前,在化债已经取得非常显著成果的情况下,是否可以进一步明晰城投的身份,让城投债逐步向利率债靠拢、过渡,在进一步控制城投债成本和规模的同时,逐步剥离信用债市场的股东、实际控制人的隐性信用现象,促进信用债市场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发展?就目前情况来看,实际上具有相当的可行空间。

  据统计,在系统性化债之前发行的城投债中,截至2023年末尚处于存续状态的规模约为9.88万亿元,其中,票面利率达到6%以上规模约为1.92万亿元;4.5%-6%的约为2.57万亿元;4.5%以下的约为5.39万亿元。如果能够推动作者:江海证券风险控制部执行董事黄朝阳进一步利率债化,通过置换等方式,存量城投债每年将节省的利息支出相当可观。

  根据当前市场情况,以票面利率为6%(含以上)节省300BPs、4.5%-6%节省150BPs、4.5%以下节省50BPs来测算,每年城投债利息支出将减少约1231亿。从逻辑上来看,本着“为谁借、为谁花”的原则,将城投债务归类为利率债,是无可厚非的事情。

  在信用债市场,股东、实际控制人的隐性信用在城投债市场体现的尤为明显。将城投债逐步利率债化之后,逐步剥离城投的信用债市场,也将过渡到以产业类企业为主要发行群体,为形成以自身实际经营、管理情况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打下坚实的基础。抛开隐性信用的信用债市场,将会更加突出信用的客观性和科学性,更能体现“信用”的本质意义。

  化债在债券市场带来的变化,有利于地方债务风险的的化解,降低了系统性风险,同时也为信用债市场提供了去除隐性信用的契机。可以预期的是,如果能够把握好这样的机遇,信用债市场的产品创新和资源再分配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,届时,信用债市场也会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、走向更加市场化的过程中,迈出浓墨重彩的一步。

  作者:江海证券风险控制部执行董事黄朝阳

(文章来源:新华财经)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