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财经

卡夫亨氏拆分在即:一场高加工食品帝国的“退烧时刻”

2025年07月15日 | 查看: 58842

(原标题:卡夫亨氏拆分在即:一场高加工食品帝国的“退烧时刻”)

卡夫亨氏拆分在即:一场高加工食品帝国的“退烧时刻”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2025年7月,《华尔街日报》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,卡夫亨氏(Kraft Heinz)正计划拆分部分核心杂货业务,并寻求以约200亿美元的估值出售多个品牌资产,其中可能包括一系列标志性的Kraft产品。这一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,迅速引发市场关注。自2015年并购以来,这家由巴菲特与3G资本联手打造的消费品巨头,似乎终于承认了这场十年联姻未能如愿兑现“食品行业奇迹”的现实。

拆分消息公布后,卡夫亨氏股价应声上涨,一度涨幅达4%,最终收于2.4%的正增长,显示市场对于这一“战略调整”持积极态度。

但拆分本身只是表象,背后更深层的问题,指向整个高加工食品行业的结构性调整:从消费偏好的转向,到资本逻辑的瓦解,卡夫亨氏这一案例,揭示了一个曾经统治全球餐桌的食品巨头,正在从“高利润、高规模”的工业逻辑中艰难转身。

一场始于资本信仰的并购实验

2015年,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・哈撒韦与巴西私募巨头3G资本联合推动了卡夫食品与亨氏的合并。这场并购以“协同效应”“规模优势”“成本管控”为核心命题,旨在打造一家横跨北美与全球市场的超级食品集团。

当年,这家新公司集合了从亨氏番茄酱、卡夫通心粉奶酪、Lunchables儿童餐盒,到Capri-Sun果汁等多个高加工度、高认知度的品牌,年营收高达280亿美元。

但自此之后,卡夫亨氏却逐步走上了“营收滑坡 + 市值缩水 + 品牌老化”的下行轨迹。根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数据,四年内公司估值从280亿美元骤降至150亿美元,股价至今已较2015年高点下跌超过60%。

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,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“并购后遗症”,而是管理逻辑与市场趋势之间的系统性错配

节流式管理难抵消费结构升级

3G资本以“零基预算”“成本管控至上”著称,在其主导下,卡夫亨氏实施了严格的成本削减计划,大量裁员、压缩研发预算、削减广告投放。但这些短期措施未能带来可持续增长,反而让品牌陷入“创新枯竭”的困境。

在北美市场,以植物基、低糖、低脂、高蛋白为卖点的新兴食品品牌快速崛起。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成分、可持续包装与营养透明度。而卡夫亨氏旗下的大多数品牌,仍以高钠、高糖、加工成分复杂为特点,其核心竞争力在新世代消费者中逐渐失效。

尽管公司曾试图推出“升级版”Lunchables、“有机版”Kraft酱料等产品,但无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品牌美誉度上,都难以与新兴品牌(如Beyond Meat、Chobani、Impossible Foods等)形成对抗。

多重外部压力加剧转型困境

除了自身创新能力不足,卡夫亨氏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同样严峻:

1. 健康意识觉醒

近年来,围绕“超加工食品”的讨论不断升温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与各国公共健康机构频频警示过度加工食品对肥胖、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消费者对“清洁标签”(clean label)和天然成分的关注,使得像Kraft盒装奶酪这类“工业感”极强的产品逐渐式微。

2. GLP-1药物改变饮食行为

以Wegovy、Ozempic为代表的GLP-1类减重药物,在美国市场快速普及。这些药物显著降低食欲,使得用户在日常饮食中更趋理性。受其影响,诸如速食、零食、即食餐等高加工品类整体消费频率下降,正在改变整个CPG(快速消费品)行业的供需逻辑。

3. 私有品牌挤压利润空间

在高通胀背景下,美国与欧洲主流零售商(如Costco、Walmart、Target)大力发展自有品牌,其定价普遍低于传统大牌。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功能相似、价格更优的替代品,进一步挤压卡夫亨氏等CPG巨头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率。

拆分动作背后:危机还是重生?

本轮拟议中的拆分,是否意味着卡夫亨氏即将重启增长引擎,仍未可知。但从市场反应来看,投资者似乎乐见其成。

《华尔街日报》援引消息人士称,此次剥离的业务可能包括多个传统Kraft品牌,整体交易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。拆分后的现金流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削减债务、回购股票,或在新赛道进行并购扩张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前百事可乐全球市场总监Todd Kaplan已于近期加入卡夫亨氏,担任新任高管。Kaplan以创意驱动、数字化整合见长,其上任被视为公司在品牌重塑和消费者沟通策略方面的“换挡信号”。

CPG巨头的“微型化”趋势

卡夫亨氏的战略调整,正与一波正在加速的行业趋势相吻合:大型食品企业开始主动拆分、聚焦核心、高利润品牌线,剥离不具增长前景的“旧业务”

可口可乐在2020年疫情期间砍掉超过半数品牌,只保留核心品类;联合利华正在出售包括冰淇淋在内的“低利润业务”;雀巢也在持续调整旗下品牌组合,聚焦健康与宠物领域。

可以预见,未来的消费品巨头将更小、更精、更敏捷,而不再依赖“商品堆砌”和“品牌拼图”。

十年前,卡夫亨氏的成立代表着“资本+效率”的极致化尝试;如今,它的结构性调整则揭示了“资本逻辑”在消费端遭遇的现实撞墙。

在健康化、分众化、价值化的新消费时代,品牌不仅要“做得多”,更要“做得对”。这场迟到的重组,也许是卡夫亨氏真正走向转型的起点。


(本文首发于现代广告,转载请联系作者)

关键词: